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
第两百五十九章 博山啥 (第2/4页)
留下的文字,也是清乾隆、嘉庆年时的“旧拓本”,之前所列举的那些“证据”,说一千道一万,也只是历史文献记录当中的文物款识,而非真正的文物款识。 证据不够充分。 如今周至发现的这块墓石,上头小小四个文字,彻底解决了关于华夏年号使用最早时期的几千年争议。 建元年号,不是追录。 因此中国最早使用年号的时间,应当是公元前一四零年,即建元元年。 而非许多学者通过文史资料认定的,公元前一二二年,即元狩元年。 这一点知识在很多人的眼里,当不了吃当不了喝,产生不了“利益”,无足轻重。 但是但凡是一个对华夏文明有着些许研究的人,就会知道这个问题是多么的重要。 年号,是五千年的中华帝国时代中国皇帝的专有产物,发起于中国古代新君即位时。 为了区别上一任君主,新君重新计算在位年数之制,后来人们把这记录年代的开始之年称为“纪元”,这个词,在汉语当中依旧属于常用词。 年号在古代一直被认为是帝王正统的标志,一个政权对另一个政权表示称藩属、臣服,要做的第一件事情,就是改用那个政权的年号,有一个专有的词汇来表示这件事情——“奉正朔”。 相反的,自立年号,代表着彻彻底底的造反。 年号承载着无数的历史事件,历代帝王遇到“天降祥瑞”或内讧外忧等大事、要事,一般都要更改年号。 因此它除了是文史研究者的时间线索,思维导图,还是中国历史中的,非物质的精神文化遗产。 说到底就是才取消几十年的东西,贯穿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