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
第四百一十章 农民和商人 (第3/4页)
职业,不说曲解四民之意的儒家直接把他们钉在了社会下等人的位置上,便是官商勾结到了某种极致的明末时,商人也依旧很悲催。 他们捧着银子,拿出辛苦经营的官场门路来给自己看好的士子铺路,后者飞黄腾达了就会前途无量,可商人却还是商人。就算他们的投资对象再知恩图报,他们也只多为自己加上一层可靠的保护伞,那力量终究不是自己的。 某种意义上,对商人阶层喊打喊杀,甚至都成为了中国历朝历代的政治正确。 将一群掌握着不小的社会资料和力量的富贵中人,打入如此境地中,儒家也是牛逼。 而随着五代十国的远去,赵宋繁荣的市场经济让商人的力量大有增强。以汴梁城为例子,虽然不少行会或大商贾的背后都有靠山隐匿着,但只看这儿的富商大贾能花钱娶宗女当老婆儿媳,那就可以知道他们的影响力也是不弱的。 汴梁城里,一是帽子田家,一是大桶张家,一个娶了十县主,一个娶了三十多县主。毎五千贯买一个,连太皇太后听了后都觉得没脸。 因为赵宋时候,生闺女是绝对的赔钱货。 这个时代可没什么彩礼一说,女儿家人是娘家出钱送嫁妆,而且社会上都习惯于厚嫁。这一是社会礼仪如此,二是给闺女撑腰。 女方的嫁妆薄厚可直接决定着她们在男方家中的地位。 更何况还有大家颜面在么,越是富贵大家,嫁闺女越要大出血。 可这些个县主,却不仅能省下一笔钱,还能倒赚五千贯。而她们对于自己的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