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
第202节 (第3/9页)
,也不一定会被取中。 第二道题目却是出自《中庸》,四书中,《大学》和《中庸》所含内容比之另两本可以少上不少,考官们也不甚喜爱在这两本书中出题,认为内容少,都被学子学透了,考也考不出什么花来。 过往会试的题目少有出自这两本,可没想到他们便遇上了,不过题目却是不难,原句为:“……本诸身,徵诸庶民……”(注)此道题只取了中间两半句,可要将这道题答得好,却离不了前后文。 本段讲的是若想要建立一个传承千世的文化,所要达到的几个条件都是什么。 而此道考题便是其中一个条件,要让世人学习你的思想,首先便需要你本身从身心上遵循并做到,等你的修养和思想由内而外,再无矛盾,才能使其他的人有感于你之思想,并依据你的经验、学习你的方法和学问,能从其中归纳出可供其他人学习的精髓,如此便能世世代代传续下去。 这道题甚至比乡试的题目更加简单,谢景行只过一眼,便想到了破题的方法,“制作立于此而参于彼则...”注顺破便是,破题以后,后文更是信手拈来。 第三题是“易其田畴,薄其税敛,民可使富也。食之以时,用之以礼,财不可胜用也。”(注)中的第一句。 孟子认为只要将土地耕种好,为君者再减少田税,便是百姓致富之道。 可此句出自《孟子》,而《孟子》中论述民富之道的语句不少,其中“有恒产者有恒心”一句便与题目语句有异曲同工之妙,观点也是一致的。 可孟子中还有“以义治国,何必言利”一语,含义又与上面两句截然相反,以此便可看出孟子在政、教两面关系上也有着矛盾之处。 教为本?还是政为基?不同的时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