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
第2章 生活篇:古人没厕纸,怎么上厕所 (第2/34页)
认为这和汉朝名将李广有关——据《西京杂记》记载,李广打猎射死一只老虎,便“铸铜像其形为溲器,示厌辱也”。但现存最早的虎子是战国时期墓葬出土的,这说明虎子的出现远在李广之前。 虎子极大方便了古人如厕,这说明古人也很懒,晚上也不愿意到屋外面上厕所。不光男人可以用虎子,古代也有女用虎子,这种虎子口部偏大,口部上方还有一个盘子形状的外延,防止尿到外面。 到了唐朝,由于开国皇帝李渊的爷爷叫李虎,而古人讲究避尊者讳,怎么能把开国皇帝爷爷的名字用在如厕的器具上呢?于是,“虎子”就改名为“马子”。古人对马子的要求也随之变高,不光要能用来装尿,还要能装粪便,所以马子的形制也加大了,变成了桶形,“马桶”因而诞生。 马桶一经发明,广受城市居民喜爱,以其占地小、味道轻、方便清理等优点成为城市居民居家必备之物。古人也讲究环保,马桶装满了,是不可以随处倾倒的,必须由专门的人来收。这种城市里专门收集运输粪便的职业,在唐宋时叫作“倾脚工”。他们挨家挨户收集粪便,并将其运送到城市周边的农村贩卖,获利颇丰。唐朝有个叫罗会的人以收粪为业,竟然成为富豪。《朝野佥载》载:“(罗)会世副其业,家财巨万。”由此看来,掏粪工在唐朝还是个高薪职业。 到了南宋,粪便收集已经形成了相当规模的市场,竞争十分激烈,还有人还为了争夺收粪市场而进行诉讼。 明清时期,北京城内从事粪便清运职业的人被称为“粪夫”。他们将收集到的粪便运到郊外的“粪厂”,粪厂会将粪便晾晒成肥料卖给农民来获利。生活在不同区域的居民,产生的粪便是不一样的,其价值也不同。比如富人区吃得好,粪便质量高,肥力足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