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章
第76章 (第3/3页)
文,见惯山川风物,如今看到杜甫的诗不禁颇有感慨: “急风、高天,猿啸,是典型的清秋之景。风急,可扫荡层云,则见天高气爽,若但看此则是阔大之景,但偏偏附上‘猿啸哀’三字,巴东三峡巫峡长,猿鸣三声泪沾裳。常人听得猿啸尚觉属引凄异,杜甫老来登高,更兼潦倒多病,只怕更是心惊吧!” 亲耳听过三峡两岸猿鸣的郦道元对这一句感受颇深。 唐朝。 孟浩然因“不才明主弃,多病故人疏”之句见恶于玄宗,此后在仕途上屡屡碰壁的他再不愿意蹭蹬与官场,故而决定离开长安,漫游山水。 如今他恰在吴越一带游览,晚宿于建德江处。时下天色向晚,洲渚之上烟雾迷蒙,可杜甫诗里对沙渚的描绘,却与他眼前所见截然不同: “天高云淡,所以沙渚格外清冽、洁白无垢,‘鸟飞回’又与上句的‘风急’暗合上一句凛寒悲哀,下一句幽洁凄清,无一个废字,读之令人泪下,无怪乎后世的评价如此之高。” 他被杜甫诗中的情绪感染了,忽然诗兴大发,望着江上茫茫叹息吟诵:“移舟泊烟渚,日暮客愁新……” 【我们先看首联,风急天高猿啸哀,渚清沙白鸟飞回。这两句罗列了六个意象,急风,表明风很猛烈;天高,则可以暗示出诗人的渺小;猿啸哀,这个大家初中学过,郦道元的《三峡》里说,巴东三峡巫峡长,猿鸣三声泪沾裳。 猿啼声素有“空谷传响,哀转久绝”之称,杜甫当时在夔州,也就是现在的重庆奉节,听到的也是三峡的猿声。】 北魏。 不曾想自己也会被提到的郦道元一脸惊喜,他的《水经注》也流传到后世了?还和魏武帝他们的诗作一样成为了学子的必学篇章?!
上一页
目录
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