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
独治大明 第240节 (第6/8页)
一本正经地说教。 所谓荒政三策,这是范仲淹面对地方灾情的三项举措。 范仲淹主持新政再度失败,被朝廷外放,后改任杭州知州。在到杭州任职后,这一年两浙路大饥荒,道有饿殍,饥民流移满路。 面对这种灾情,各地官府都忙着打击哄抬物价,但范仲淹匪夷所思地推出三项不为常人所理解的“荒政三策”。 其中最让人不解的是范仲淹提高米价,当时杭州城一斗米价格是120钱,他直接将米价提到180钱,并沿江张榜宣传杭州米价大涨一事。 偏偏地,这个让人诟病的举措,却是收到了奇效。 大明朝廷从东南将四百万石漕粮运到京城,耗费的运费成本将近二百万两,而粮商将米运到杭州自然亦耗费不小的成本。 由于相信了范仲淹的虚假宣传,东南的很多粮商以为有利可图,故而蜂拥而至。 只是这些米粮先后运达杭州城的时候,由于杭州城百姓的米粮需求有限,致使出现了供大于求的市场,杭州城的米价最终快速回落。 现在何乔新例举范仲淹的荒政三策可以说很是高明,范仲淹终究是文臣最敬仰的宋官,而提高米价确实收到了奇效。 通过这一个例子,似乎可以佐证民间借贷高息的“合理性”。 工部尚书贾俊等人原本心里是反对民间金融机构的高息行为,只是看到何乔新的一番分析,发现月息四五分可能是合理的利息。 朱祐樘将手中的茶杯放下,嘴角微微上扬。 何乔新其实是在偷换概念,范仲淹的提高米价是为了实现“低米价”,而今民间借贷的高利息则是为了维持权贵阶层的高利润。 哪怕后世懂点经济常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