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章
目录
下一页
大明国师 第171节 (第1/6页)
苏轼的担心并不是多余的,情况很快就急转直下。 近畿内诸县,督索青苗钱甚急,往往鞭挞取足,至伐桑为薪以易钱货,旱灾之际,重罹此苦。——《宋史·列传·卷七十四》 因为欠收,所以官吏就逼老百姓还钱,老百姓还不出,只能找其他可以换钱的物品来换,否则就要受到刑罚,再一步加速老百姓贫困。 “农民”和“官吏”这两个不可忽视的因素,这就是北宋神宗时期的名臣们为什么反对青苗法的原因。 这也是蹇义和茹瑺反对“士绅一体纳粮”的原因。 不是政策设计的初衷不好,而是因为两位尚书很清楚,朝廷的力量下不了乡,初衷再好的政策,执行起来都肯定会走样。 到最后,没准士绅就把责任摊到老百姓身上了。 当蹇义和茹瑺二人说完后,朱棣也沉默了片刻。 这确实是个无解的难题,也是政策执行层面最大的障碍。 但是朱棣并不算太担心。 在两位尚书的注目下,朱棣缓缓开口。 “姜先生总会有办法的。” 第157章 异乡人 “我明白你的顾虑了。” 看着这位来历莫测的秋先生。 姜星火用手中的银币挖了个洞,插在了地面手绘的棋盘上,随后又草草埋了点土在表面。 “这枚银币是税收,棋盘上的格子是天下的无数个乡镇,而税收扎根于此,皇权无可奈何,‘士绅一体纳粮’的政
上一章
目录
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