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
第63章 一寸光阴 (第2/4页)
耕田而食,帝力于我何有哉。 从这歌词中,看到那个时候的人们,生活虽原始简单,但内心满足。 西周的时候,人们发明了圭表与日晷。但这两种测量时间的工具的缺点是:必须依靠阳光。 圭表分为两个部分,垂直于地面的一个高高标杆或者石柱,叫“表”;正南正北平放在地面上的测量影子长度的刻板,叫“圭”。圭上带有刻度,叫“分”、“寸”;阳光照在表上,影子落在圭上。 现代称作的钟表的“表”就是从这里来的;为人师表的“表”,也从“圭表”中延伸出来的。 日晷的样子跟现代的钟表很相似,一个带有刻线的晷面,成一定角度,斜向天空,太阳自东往西,晷针的影子落在圆盘上,就是当时的时间。 在现代的北京故宫太和殿前,就有一个日晷,象征皇帝拥有向天下万民授时的最高权力。 古人常称时间为“一寸光阴”,寸来自圭表,光阴来自日晷。 圭表和日晷太昂贵了,只有皇家和大富大贵人家才用得上;普通平民百姓,出行在外,看时间还是主要靠太阳和公鸡打鸣。 靠太阳实在太被动了,人们在汉代时,研究出用水的漏刻。 漏刻的“漏”是指“漏壶”,也就是有一个小洞的盛水的水壶;“刻”指的是“刻箭”,也就是带有刻度、类似尺子。 漏刻制作相对容易,有钱人家都可以拥有。 东汉时,张衡发明了水运浑天仪,以水滴作为动力,齿轮转动,使浑天仪均匀围绕轴心转动,转动一圈就是一天。 但是这个水运浑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