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
不装了,我是厨神我摊牌了! 第1473节 (第5/6页)
菜的小贩说来两根黄瓜,对方估计会莫名其妙,但你要说来两根王瓜,小贩立马秒懂。 民国之前,黄瓜的正式称呼一直都是王瓜,黄瓜反而是个小众冷门称呼。 之所以喊王瓜,是因为黄瓜“先于诸瓜而生,故而为王”,意思是黄瓜生长最早,清朝那会儿暖房技术成熟,每年农历二月就有头茬黄瓜上市。 不过那会儿的黄瓜超级贵,不是一般老百姓能消费得起的。 《京都竹枝词》中有这么一首诗来批评头茬黄瓜的金贵: “黄瓜初见比人参,小小如簪值数金;微物不能增寿命,万钱一食亦何心?” 谢保民笑着说道: “据说清朝末年京城有个名叫潘炳年的著名学者,曾在八大居的广和居请新交的外地朋友吃饭,入席后让客人点菜,那客人觉得rou菜太贵,就点了盘黄瓜,吃完觉得不错,又点了一盘,连着点了三盘……潘炳年脸都快绿了,因为黄瓜六两银子一盘,点一桌子rou菜也花不了这么多钱,所以结账后,他立马写信跟那个朋友绝交了。” 一旁正在记录进货单的车仔好奇问道: “为什么不直接说呢?那么贵的黄瓜,多冤得慌。” 林旭笑了笑: “要是请熟人吃饭,可以提前说一声黄瓜比较贵,尝尝鲜得了,但刚认识的人,这么说就不合适了。就比如现在做生意的请客户吃饭,还没开始点菜就说这家的拍黄瓜贵的一批,咱千万别点,你说人家啥反应?” 其实这也跟国人的文化传统有关系,有啥事儿不直接说,非得拐弯抹角的,就比如这位潘炳年,十八两银子都砸进去了,依然没有当场翻脸,而是选择写信绝交,这就是文化人的矜持和拧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