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
第八十一章 血书 (第3/5页)
” “已经停了火。长毛要退,淮军亦要做一个喘息。”刘郇膏笑着说,“不过听说淮军在宝山发了一笔小财——” 守宝山的,是淮军将领张树声和吴长庆。太平军打了一个月没打下,等到撤退的时候,淮军挥军急追,太平军一时摆脱不掉,于是在撤退的路上,抛下大量的金银珠宝、丝绸布匹。淮军沿途拾取,便再也追不上了,因此刘郇膏说他们“发了一笔小财”。 淮军如此,那轩军又怎么样呢?关卓凡不能不关心一下。 “嗯,兵士们穷得久了,黑眼珠看见白银子,约束起来也不容易。”关卓凡笑一笑,点头道,“刘先生,咱们轩军的粮台上,有没有支应不到的地方?” “轩帅放心。现在围青浦的,是德字团、建字团、洋一团,还有张副将的马队。摆在嘉定方向的,是丁汝昌的先字团。都在这么近的地方,若是再供应有缺,请轩帅行军法砍了郇膏的脑袋去。”刘郇膏自信的说。 “张勇,让丁汝昌再往北打一打!”关卓凡漫不经心地说,“声势不妨造得热闹些,却也不必当真花好大力气。” 张勇和刘郇膏都听懂了,关卓凡看似轻描淡写的一句话,却另有深意在内。南路的黄文金,是轩军一手打垮的,中路的谭绍光是轩军独力打败的,而北路虽然归淮军,但李鸿章是得了洋枪二团的力量,才扭转战局,现在丁汝昌在北路开火,那么最终打退这一路太平军的功劳,也有轩军的一份,再也抹煞不掉。 也就是说,这次上海之役的胜利,至少有七成的功劳,要归于轩军。 “至于你刘先生的脑袋,我可舍不得砍。”关卓凡把刘郇膏的话,拿来开了一句玩笑,“不然再到哪里去找先生这样的大才?” “赵竹生之才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