五千年来谁著史_第二百一十二章 被扣的南明使团 首页
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

   第二百一十二章 被扣的南明使团 (第2/6页)

,刚入汉地就知道施行汉法,结好士绅,那蒙古鞑子当年若也能明白这个道理,又怎么可能百年国运都没呢?

    冯铨就一门心思的为大清朝效力,因为只要大清朝稳了,他的荣华富贵就也稳了。

    退一步说,哪怕这大清朝就跟他们的祖宗女真金国一样,那也有百十年的国运不是?他本人的富贵,他冯家的富贵也够了不是?

    冯铨就连连上书多尔衮,首先要求清查民户、编册田亩,要以此收税。然后请命追缴夏税、人头税。最后就是核定田税。

    在朱明时期,崇祯十年前,辽饷最高时,一年也就不到七百万两;分摊在每亩地上,一亩地也就多收一分二厘的银子(0012两)。如此还多半都收不全,四百万是高的了,通常都只是一半。

    (万历四十六年,亩加三厘五毫,天下之赋增二百万有奇。明年复加三厘五毫。明年,以兵工二部请,复加二厘。通前后九厘,增赋五百二十万,遂为定额。

    崇祯四年,乃于九厘之亩复征三厘,共增赋税百六十五万四千有奇)

    甚至在崇祯十年后,明帝国已到最后的疯狂,但是,所谓的三饷全算上,分摊在每亩地上,也就三分银子(003两银子)。

    如果不是贪官污吏十倍、几十倍的增收,这点增额真的不算什么。

    冯铨的提议就是,这些前明的增额,我大清是不是也继承下去呢?

    要知道,只一个北直隶就少说有七八千万亩地,扣除各地的隐田,官府田册上记载的也有四千万亩。而随着大批官员士绅的南逃,还有被崇祯帝、李自成的先后卷裹,这些人家的田亩肯定不能像他冯家的田地一样得便宜,稍加
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