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
第156节 (第2/8页)
只有两人,他们只需要批阅同考官挑选出的好的试卷,而同考官却是要负责批改所有试卷的,同考官人数虽比主考官多些,可也才八人, 越到后面,考官的精力就越不济,所以很多乡试考官们才会只会注重首篇义题。 后面几道题几乎都是粗粗一观,不犯忌,无错漏即可。 所以学子们对后面几道题也不会太过紧张。 不过因为第一道题目谢景行并未消耗心神,他做后面的题时还是极为用心。 刚才在看到后面两题时,谢景行就已经找想到了题目的出处,这次的主考官舒方海和包忆安出题时很是随意,三道题中有两道都出自《论语》。 唯有第二道,题目为:“尧舜率天下以仁,而民从之。”出自《大学》第五章 。 原文是:“尧舜率天下以仁,而民从之;桀纣率天下以暴,而民从之……故治国在齐其家。” 谢景行在心中将这篇文章从头默了一遍,本篇的大意讲的是尧舜在夺取帝位后,以仁政治理天下,百姓受其恩德,自然也跟着以仁为善,而夏桀、商纣称帝后却以暴戾治理国家,霸道横行,其治下的百姓也跟着他以恶为行。 关键点在于后文的意思,为上者如果其行与其言截然相反,那之下的百姓是绝不会听从于他,要想让百姓发自内心的遵从,必须以身作则。 既然要论上下之道,君民之行,那便顺破:“圣人之行于其上者有其德,斯人在于下者化其德,盖以身教者从理之必然也!”(注) 破题就已经紧扣其题,那承题更应要与题目相呼应,或许说简单点,直接将题目稍微改动即可:“圣人率民以仁,故民无不从之。”(注) 破题和承题相呼应,开篇即奠定了此篇文章的基调,接下来更是气决泉达。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